刘道玉。 。 1982年晋升副教授,1985年晋升教授,历任武汉大学教务处处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长。曾任教育部党组成员、高教一司司长,兼任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二届、第二十三届理事会理事。刘道玉在教育部任职期间,作为会议秘书之一参加了邓小平主持召开的科教工作座谈会;参与组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研究生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为恢复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和研究生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他解放了自己的思想工业大学锐意变革,开启教育教学改革新风口,牵头实施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学生转学制、专业转学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以下内容是刘道愚为其著作《教育改革论文集》所作的序言。 《教育改革论文集》 作者:刘道玉 版本:上海三联书店 2024年1月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怀旧之情油然而生,回顾走过的路是最重要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一般来说,主要是受成长环境、受教育环境、阅读经典名言的影响。人是社会性生物,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有的是自己选择的,有的是被安排的,就像演员扮演某个角色一样。奥莱。无论是你自己选择的,还是分配给你的,只要你全心全意地扮演这个角色,你就能把人生这出戏演得清清楚楚。我进入了“眉书”时代。回顾我走过的道路,主要影响我一生的人有两个:一个是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工程师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另一个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我30岁之前,诺贝尔影响了我的成长。 14岁时,我读了《发明之王诺贝尔的故事》,并发誓将来要成为诺贝尔式的发明家。因此,1953年高考后,我考入了武汉大学化学系,后来又到前苏联科学院攻读化学副学士学位,主攻有机氟化学研究,实现自己成为诺贝尔式发明家的梦想。然而,在灾难期间“文革”十年来,“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无用”、“教书无益”、“臭老九”等口号,混淆了人们的思想,混淆了是非界限。人们感到自己的未来一片迷茫,而我成为诺贝尔式风格的梦想似乎是纳西拉。 1976年秋天,灾难性的“革命”终于结束了,我的诺贝尔奖般的发明家梦想又重新燃起。然而,好景不长,历史再次给我开了一个玩笑——我被教育部借调筹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来又被任命为教育部党组成员、高等教育司司长。对于这样的安排,我很不情愿,但当时的情况不允许我拒绝,我的良心不允许我玩忽职守,所以我别无选择而是肩负起拨乱反正的重任。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第二”改变了我的人生。也可以说,它充实了我的人生。 1979年3月,教育整顿工作完成后,我毫不犹豫地辞去了教育部的一切职务,回到了武汉大学。我想重操旧业,但我立即被任命为武汉大学常务副书记、常务副校长。一年多后,我被调任党委副书记、总裁。从此,我开始了教育改革之路。我成为诺贝尔式发明家的梦想不得不戛然而止,因为我失去了实现诺奖梦的舞台——实验室。我心想,与其两头失败,不如集中力量做好一所学校的领导,改造学校。立志成为诺贝尔式发明家,实现教育改革的梦想。我投入教育改革后,对我的思想、性格、信仰、行为、作风影响最大的人就是鲁迅先生。我很崇拜他,因为我早年读过他的很多散文和小说,深受他思想的影响。他在论文《空谈》和《论公平竞争的放缓》中写道:“改革自然不能免于流血,但流血并不等于改革”。 “但我敢断言,反改革派对改革派的毒从来没有放松过,手段更加强大。只有改革派我总是在睡梦中受苦,所以中国永远没有改革。”他敏锐地看到了中国改革的困难,而我却无法回避改革的困难和危险。而是本着“明知山有虎,更宁游虎穴”的强烈精神”,我决心成为武汉大学教育改革的风向标。不幸的是,我的结局被鲁迅先生预言了:1988年2月10日,我无故被免职,这是我国大多数改革者的命运的证明。这本书是一本散文集。有时我想用《教育改革的呐喊》这个书名;我之所以想用这个书名,显然是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响。当我还是大一的时候大学时读的第一本鲁迅小说是《呐喊》,写于1918年至1922年,1923年首次出版,解放前已有30多个版本,但我记不清是哪家出版社看过的了。《呐喊》纯粹反映了从1911年革命到五四运动期间社会的深刻矛盾,无情地揭露了食人的封建制度。本书从民主社会出发,怀抱启蒙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希望能够唤醒人们的精神。乐,启发无知的人,改变人们的陋习。我非常欣赏鲁迅先生的呐喊精神。这就是他的民主斗士和硬核精神的体现。他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国魂”。所谓喊,是指呼唤、吸引、说话、鼓励、呐喊、批评、批评等,你有关心国家、关心人民的精神吗?鲁迅先生做到了这一切,他无愧于人们所称道的“硬骨头”精神。他为我们大家树立了大胆呐喊、严以律己的崇高榜样。鲁迅先生的《自嘲》诗里有一句名句:“冷眉看千人,一人躬身,准备成孺子牛”。我也很欣赏“如子牛”这个称呼。当我实施教育改革时,我把自己形容为一头勤劳的牛,不断繁衍沙漠,开辟新的领地。一位朋友送给我一枚“先锋牛”徽章作为奖励ift,我至今仍珍藏着它。当我下台后,教育改革的舞台消失了,我转身变成了一只杜鹃鸟,不停地呼喊着教育改革。我深知个体的弱小,无法回避严格统一的教育制度,但我不会只是坐着说话。这时,我想到了啄木鸟,并试图做出一些能够带来优点并消除缺点的东西。基于这个想法,我写了《探索教育问题》和《论爱的教育》两本书。希望能用它们来帮助老师、学生和家长解决疑惑。即使影响10人、100人,也是好的。值得庆幸的是,这两本书自问世以来,已经被多次重印;前者荣获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后者被全票评为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度十佳图书”第一名。本书收录手稿 54 篇,这是我三十年来倡导教育改革的真实记录。无论是教育评论、采访、对话还是建议,无不围绕呼唤教育改革这一主题。 《尖叫》作为主线贯穿每一章。其中,大部分稿件曾在报刊上发表过,部分谈话内容大部分尚未发表。在编写这篇稿子的过程中,我写了十多篇新文章,其中大部分都是我的思想启发,这再次体现了我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写作的精神。宋代诗人王令在《送春》中有两句:“半夜秭归仍哭血,不信东风不唤他。”我很欣赏这两句台词,我哭泣的目的是再次召唤我国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春天。 H然而,改革是危险的,道路是折磨,需要几代人付出代价。也许,变法会遭受一段时间的反抗,但我相信后人会继续沿着变法者的脚步前进,正如楚辞《离骚》中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位神圣的改革者必须具备这样的精神境界,否则不可能成就改革大业!刘道玉《泰康府楚园》介绍/沉璐摘录/何安安编/张晋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