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戴轩)脑卒中已成为我国老年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每 5 例死亡中至少有 1 例死于中风。 《中国神经系统疾病报告2024》近日发布。报告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现性别和地区差异,其中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近日,2025年脑科学与脑疾病学术年会暨2025年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宣武)学术会议召开。本届会议共设置15个前沿分论坛,涵盖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认知与人工智能与脑疾病、神经科学与多学科交叉、脑血管病外科与介入诊疗等热点话题。国家卫健委编制的《中国神经系统疾病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加州神经疾病中心已正式发布。 《报告》指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老年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每5名死亡中至少有1人是死于中风,我国中风死亡人数约占全球中风死亡总数的1/3。 2019年,我国394万脑卒中病例中,287万为缺血性脑卒中,约占72.8%;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准发病率不断增加,约为145/10万;年龄死亡率为56.5/10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死亡人数较1990年增长171.1%,而标准死亡率总体医疗体系、国民健康素养逐步提高、脑卒中普及教育全面发展。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在我国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地区差异表现为北部高、南部低、中部突出、农村高于城市。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约为56/10万,死亡率为65.1/10万。出血性中风是由于非外伤、血液蓄积造成脑组织损伤而导致脑部血管中风闭塞而引起的慢性脑血管疾病。它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大类。我国出血性脑卒中呈现发病年轻化的流行病学特点。从性别来看,男性高于女性;从地区看,北高南低,中部更为突出,农村高于城镇。禁区。 《报告》还指出,出血性脑卒中是可防可治的疾病,85%以上的出血性脑卒中可以通过控制危险因素进行早期预防。其中,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收缩压、不良饮食、空气污染、烟草依赖、高体重、高血糖等。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不仅能预防或延缓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还能有效降低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风险。张雷主编、张彦军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