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成为广电项目必答题后,如何加速应用
发布时间:2025-10-30 09:31
10月28日至29日,2025年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期间,由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指导、快手科技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品质创作沙龙”。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司长袁敏在致辞中强调,人工智能已进入快速迭代和深化应用的关键阶段。拥抱AI是广电行业生存的“必答题”。他还提出了四个主要发展方向:加强数据源建设支撑大模型训练、深入探索应用场景助力创作智能化升级、产学研合作优化创意生态、开放创新拓展内容传播空间。这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发现,人工智能已经应用到现有影视项目的制作流程中。一些业内人士对AI原生动画的落地速度相当乐观。袁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学技术司司长。主办方提供图片:业内人士对原生AI动画的落地步伐相当乐观。目前,视频代模厂商、爱奇艺、腾讯视频等视频平台纷纷推出“AI创作项目”和“AI短片创意大赛”,培育AIGC内容商业化生态圈,且大多以短片项目作为落地切入点。此外,AI在短剧、漫画等子品类中也呈现出增长势头。中信建投研究报告显示,到2025年上半年,将推出超过3000部漫画,供应量复合增长率达83%,收入增长12倍。预计每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元,相关企业数量正在快速增长,预计将达到数十万家。对于人工智能在各类内容项目中的表现和落地速度,一位行业研究员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应用于影视剧创作中,但多是作为补充,比如剧本、演员更换等。视觉艺术家侯志华曾为《皮漆2》、《哪吒之魔童降世》、《铁道飞虎》等电影做过视觉特效。在他看来,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兴的创作工具,其高速迭代的特点与微短剧的快速更新节奏不谋而合,因此在该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侯志华强调,AI没有在情感表达的精细度、人物对话的自然性、人物形象的统一性、整体艺术风格的统一性等方面均完全达到了传统长篇影视的行业标准。他认为,故事片内容的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依赖于一套有条不紊、系统化的分工与配合。单一的AI工具目前无法独立支撑整个故事片内容的复杂应用和制作流程。 “人工智能本质上是美国创作者的创新工具。”它应该服务于内容创作的主要逻辑——即创造一个引人入胜且美丽的故事。全内容制作仍需要成熟的产业化体系支撑。不过,也有业内声音认为,AI对于产业流程内容的作用是“颠覆性的”。爱奇艺创始人兼CEO龚宇在2025北京文化节上表示论坛文化产业投资者大会认为,基于目前的技术现状和发展速度,未来可能会出现商业级AI主导的内容。 “无论是真人影视还是动画,人工智能技术只能通过减少现有流程来彻底改造行业。如果人工智能只参与现有的内容制作流程,比如拍摄一部电影60天需要50种工作,效果就太有限了。”相比真人影视项目,一些业内人士对AI原生动画的落地速度相当乐观。 “目前AI生成的卡通、动画内容很多,对人物的自然度、真实度要求并不严格。观众知道自己在看动画,对AI生成效果的保真度要求不高。”前面说过离子行业研究员。侯志华认为,二维动画本身与虚拟人物有关,涉及虚拟情感的表现和表达。每个人都相对容易看到它们。如何让每个人从虚拟角色中感受到真实的情感表达,这一点在AI中一直没有改变。在工具方面,某些场景、动态也适合AI输入。 “专业人士和观众对真人相当残酷,只要有一些肉眼可见的瑕疵,就很容易引发戏剧性。”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现场发布的《AIGC视听行业应用效果评估分析报告(2025年版)》也提供了数据支撑。报告通过对250部有效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分析发现,在内容类型上,角色类和角色类作品综合得分最高,呈现出良好的画面稳定性和语音匹配性。hing,体现了角色生成和角色驱动技术的相对成熟;动画、图像作品整体表现出色,视觉协调性和空间一致性突出,艺术表现力较强;内容强化和后期制作作品得分居中,显示了AIGC技术应用在辅助制作过程中的潜力。上述三类内容占比分别为30%、25%和20%,平均综合得分分别为80.6、77.9和75.2。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发布《音像行业AIGC应用效果评估分析报告(2025年版)》。作者提供图片:AI数字人IP的商业探索,长期的社会接受度是一个考验。除了原生AI内容外,业界也在探索AI生成的自然人类IP的商业化潜力。 “数码塔“人比较容易摔倒。”AIGC联合创始人麦佘她通过像科灵AI这样的模型制作AI短片,为中国风服装品牌提供预样样,然后按照传统工作流程生产服装。如果现在的工作流程很快,工作周期会很快,大约需要两周半到三周半的时间。“科灵能够创造表现东方女性时尚行为的纹理,更符合我的要求。同时,我也在生成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文字,构建了自己的工作流程。”快手科技高级副总裁马洪斌在演讲中表示,AI技术的发展不断降低创作门槛,使得影视行业的普及成为可能,有助于增加市场供给的数量和类型。汉美好而美丽的故事的想法。只有在情感共鸣的情况下才有效。技术的最终目标不是取代人,而是让人们从“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更重要的“创意表达”。目前,视频生成技术加速了循环。例如,快手科灵ai在16个月内迭代了30多次。科灵AI产品与运营负责人文元旭在沙龙上表示,科灵AI正在通过不断去化多模态技术,逐步构建涵盖广告、影视、游戏、文旅等领域的AI创作生态圈。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魏英子 编辑 岳彩洲 校对 翟永军